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天空——记优秀毕业生陈文佳
信息来源:图片新闻  发布日期:2018-04-24  浏览次数:2689

陈文佳.png

陈文佳,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08届毕业生,曾任美国太平洋木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现为新东方渠道主管。

 

陈文佳是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 0 08届毕业生,目前任职于上海新东方,担任渠道主管一职。年仅26岁的她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21岁时,被任命为专案经理的她,带着350万美金去美国找工厂、寻货源、开发新供应商、建立新供应链;23岁时,她陪同美国辛辛那提市市长赴上海参加中美商业阔谈会。这位看似柔弱内心却无比坚毅的女子,凭借着自身异于常人的勇气、吃苦耐劳的品质、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回忆母校,记忆犹新

 

回忆起自己的母校,陈文佳说她至今仍记得开学第一天,当时的东海学院系主任严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大学,学生其实能学会三件事就很好了,即“走路”、“说话”、“写字”, “走路”就是要学会开车,“说话”就是要掌握好英语,“写字”就是要学会熟练运用电脑,这也是职场的三个基本技能。

 

这句话对陈文佳的触动很大,她一直铭记于心。谈及学开车,陈文佳说,她在校期间就考出了驾照,得益于此,她后来只身一人在美国考察,时常开车四处寻找货源,真是便利许多。

 

对于英语的学习,陈文佳坦言,英语曾是自己的一块心病,高考时就栽在了英语成绩上,在东海念书后,英语一直占据了她学习生活中相当大的比重。陈文佳的英语学习方法也是挺独特的,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成天抱着单词书背,或参加校外辅导班,她通过教外国人中文,增加彼此间的双语沟通,提升自己的口语。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文佳觉得很有意思,她说,最开始,她只是教四五岁的外国小朋友中文,然后让他们教自己英语,纯粹就是带小朋友玩,但自己的英语口语也因此有了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在发音方面,后来,她开始交小朋友们的父母中文,久而久之,她的英语学习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为她后来在工作单位深受领导重视、闯荡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近毕业,班里很多同学都在读报关员证,这个证当时特别难考,陈文佳明白自己能考取的把握不大,于是便四处寻找实习机会,后来在一家澳洲公司实习了几个月。“选择很重要,在各种机会面前,应该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切勿人云亦云。”陈文佳总结道。

 

挑战自己,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毕业后,陈文佳进了一家德资贸易公司,担任采购跟单员一职,主要负责下单给中国工厂,以及质检、物流等事务,由于在校期间主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陈文佳对物流知识掌握扎实,工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在熟悉了公司的物流和流程后,陈文佳着重钻研起公司的产品和采购成本的分析,并加深了对税法、国际贸易、国际电函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当时,公司有款黑胡桃地板卖得非常好,但是中国工厂总是不能按时交货,究其根源,是美国的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无法保证中国工厂的持续生产。陈文佳在做了详细的调查之后,写了份策划案交给德国老板,指出只有去美国考察,找到这种地板的原材料资源,才能保证中国工厂的稳定供货。德国老板对陈文佳的提案非常满意,对她的专业技能和英语水平也十分放心,让她带着中国工厂的两个生产技工去美国考察。

 

到达美国10天后,他们找到了非常好的木材资源,而且发现如果能在美国开工厂,可以将原材料的成本降低近15%,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德国老板十分欣慰,老板决定立即进军美国市场,并任命陈文佳为此项目的专案经理。于是,陈文佳带着350万美金,开始了她艰辛的美国闯荡生涯。

 

当时,陈文佳一行人先去了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但发现当地的同行竞争者太多,原材料质量也不太好,于是去了美国北部的辛辛那提。在那里,她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工厂,但当时这个工厂由于破产已经停工两年了,她们只能先从维修机器做起。陈文佳回忆说,当时她白天帮忙维修机器,在工厂爬上爬下,2个月下来,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机油,没有一件是能洗干净的。而且因为很多机械方面的词汇她都不会,所以在与美国机械工程师交流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尽快修好机器开工,她通宵学习机械方面的英文词汇,看机械方面的专业书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

 

2个月后,工厂开工了,在陈文佳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在2个月内生产出了30条货柜原材料,远远超过了德国老板给她定下的去美国6个月后生产5条货柜原材料的目标,整个中国工厂都乐疯了。

 

然而上天对陈文佳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好景不长,问题接踵而至。美国工人工资太贵,陈文佳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没有请足够的工人,然而由于操作手速度太快,生产线的后端即打包的地方缺乏人手打包,整个工厂不得不经常停工,去处理堆积的货物,产品又很重,陈文佳必须亲自上阵,与工人一起搬货。一个月后,陈文佳坦言,自己全身的肌肉都麻痹了,整个人几乎没法活动。德国老板得知此事后,让她不要过于看重成本,赶紧招足工人,这样,整个生产流水线才再次顺了起来。

 

陈文佳似乎逐渐习惯了上天对她的苛刻,她已锻炼出强大的内心,未雨绸缪。由于工厂生产太快,美国这边的木材供应商供应不足,导致工厂断货,而且供应商一直敷衍她们,不让她们另找货源,和她们耗时间。面对工厂今天有货就开工,明天没货就停工的状态,以及工人们人心涣散的局面,陈文佳内心真像那热锅上的蚂蚁。她不愿坐以待毙,便开始了成天开着车,四处寻找货源的日子,那段艰辛的岁月真是不堪回首:有一次,陈文佳曾连续开车10小时去纽约看货;还有好几次,她因过度疲劳差点在开车的时候睡着了;最恐怖的一次,她险些在加油站被劫匪打劫。陈文佳坦言,当她一个人不分昼夜地在偌大的美国找货源时,当然有过恐惧,但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作为这个项目的专案经理,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责任感不允许她退缩。每当想到不能让工厂停工,每当工人们对他说,“Julie,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抚养孩子,工厂再不开工,我们只能离开”时,陈文佳的内心便毫无畏惧,充满希望。皇天不负有心人,说来也巧,一次,陈文佳行车在路上时,看到前面的一辆大卡车装了满满一车她需要的木材,她当时欣喜若狂,更没多想,便一直尾随着这辆车子,足足跟了3个小时。卡车司机估计注意到了陈文佳的车,靠边停了,问她为什么要跟着自己,陈文佳解释自己想买他车上的木头,希望能参观他们的工厂,并与他们的老板商谈合作事项。终于,陈文佳找到了新货源。

 

不同于中国,美国的陆运是相当贵的,而工厂的货源大都集中在北部,离工厂很远,约莫有7小时车程,几个季度生产下来,公司的财务发生了很大问题,利润下降了8%,罪魁祸首便是过高的陆运费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次令陈文佳伤透脑筋,她自身的财务知识相当匮乏,之前公司的财务也一直是请美国财务公司做帐、分析,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陈文佳又开始通宵钻研财务知识。她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再去美国北部开工厂才能增加利润,于是,陈文佳又分别在美国俄亥俄州、密西根州收购了2家工厂,组织生产。

 

至此,黎明终于到来,公司的出口量翻了3倍,利润达到了35%,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率和出口额,引起了辛辛那提市和俄亥俄州政府的注意,州务卿及政府高官亲自接见了陈文佳,见面时,对方赞叹不已,感叹这位23岁小姑娘拥有过人的智慧与胆识。2010年初,陈文佳作为优秀外国企业代表,接受了辛辛那提市记者的采访,并陪同辛辛那提市市长赴上海参加中美商业阔谈会。

 

陈文佳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让许多人赞叹不已,人们不仅钦佩她的的成功,更佩服她怀揣着那份责任感,在漫长的黑夜中始终坚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她身上那坚忍、无畏、笃定的品质,比她所拥有的成功更加耀眼。

 

职场转向,游刃有余

 

当母亲来到美国,看到女儿一个人在外拼搏,如此艰辛,她十分心疼,不允许女儿继续从事这种辛苦的工作,最终,陈文佳只得妥协。回国后,陈文佳任职于新东方,担任渠道主管一职,主要负责将市场上有效的团体资源输进业务部,为业务人员和客户的交流搭好平台,简而言之即市场宣传工作,让学生感知新东方的企业文化,相信新东方这个品牌。

 

对于新工作,陈文佳概括为四个字:游刃有余。她可以运用到自己在美国闯荡时积累的一些经验。但这毕竟是新行业,刚开始时仍有些不适应,她解释说,以前是面对数据,现在是从事教育,和人打交道,陈文佳贴切地形容说,以前是四处寻找木头,找到就可以了,木头呆在森林里又不会跑,现在则不同,她开发的是人的市场,即使你找到了学生,人家也不一定会选择新东方。因此,她们在宣传时必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进而锁定客户群,制定学生群体所需要的市场概念。

 

陈文佳感叹,命运真的很奇妙,高考填志愿时,她的志向是做一名幼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加入了新东方,虽然并没有成为一名教师,但也是在从事与教育相关的事业。

 

陈文佳表示,东海给予了她足够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她得以在这里努力学习、确立梦想、追寻未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她感激母校,祝福母校,并希望母校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实习、就业以及跨出国门学习的机会,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学子搭建沟通社会的平台。

 

她勉励学弟学妹们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把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同时,把握住每次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了解自身的缺陷,诸如专业知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她也建议学弟学妹有机会可以出国学习,走出国门,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异国文化氛围、开拓视野、学习更多技能,人生会有更多启发。

 

对于如何实现职业目标,陈文佳建议,同学们明确了职业方向后,可以将这个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不要犹豫、不要畏惧,坚持下去,逐个击破,终会取得成功。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在努力追寻未来的道路上,带上自信、带上勇气、带上执著,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文/傅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