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峰,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04届毕业生,现为上海老年报记者。
2004年毕业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程峰学长至今已在新闻业奋斗10余年了,十年的故事十年的奋斗史,从青葱懵懂少年到成熟稳重成功的中年人,这一路冷暖自知。在校园里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他,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当初也曾彷徨也曾迷茫,而现在已经透彻明晰自己的路。坐在十年后这个点往回看,心酸失落与成长的痛楚是每个年轻人必经的过程。他有很多经验与经历想与东海的学弟学妹们共享,希望他们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学会与自己相处,多读书,终身受益
走进大学的程峰明白,将来要在社会立足,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之道有时比学识更重要。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团学联,培养自己融入集体待人接物的能力。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扩展视野增长见识。他喜欢读书,并明确知道自己与一流大学学生的差距可能不是交际能力而是学习能力与见闻,所以课余时间都在努力读书学习。他向好学校的学生打听专业课的书籍,不论文学的新闻学的还是哲学的他都会买回来熟读并自己整理笔记。“在明白差距后就要努力补足差距,吃喝玩乐这些事可以等自己真正独立的时候去享受,现在是奋斗期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程峰说。
读书当然不能死读,他还积极与老师交流,跟着老师一起参加本校与外校的活动,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接触教授的机会。在学习期间,他勤写论文,受到老师器重,得到了与交大教授一起去香港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将此书的哲理于方法论结合现实生活,让他受益非浅。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专生就把自己框死在某个小范围里,读书要读得深,看看别的学校学生课程设置和难度怎么样,不能坐井观天。”因为新闻人看重见识与理解消化能力,哲学方面的拓展学习是最好的试炼。
目标高远,不是没有进入一流媒体的可能
“当时新闻专业有些同学定位过于清晰了,把自己的目标局限在社区报、行业报,定位定得太细,否定了自己更大范围就业的可能性。应该多读书缩小与优秀学生的差距,不要因为自己大专生的身份就以为自己不能进入一流媒体。”他说想要进入一流媒体就要努力,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差距然后慢慢去补,新闻媒体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把上海几大报纸的主要版面副刊全拿来看,每天分析,每天看别的记者是怎么写文章的,他们的视角怎么样,要是自己写这个话题要怎么展开怎么写,这样,进步就慢慢体现出来。“其实课本上也有很多文章分析专家讲评,新闻类的专业书实务性很强,上面有很多不错的经验可以学习,所以要提升自己还是要多看多练。”
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给自己的目标划框设限,年轻人都是充满可能性的群体,只要有目标,不论多高远,总有实现的可能,就怕没目标或者目标短浅。当然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也很重要,既不要设限也不要太难为自己。
他建议学弟学妹,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进入一流媒体实习,其实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度要从事两三年才锻炼的出来,“总是在社区报里打杂或者总是采访一类的新闻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还不如坐在屋子里好好看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做新闻这一行,视野大了,舞台也就大了。
一路走来,程峰深感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程峰通过学习,通过了复旦大学的专升本考试,这不仅为他的就业增加了竞争力,也为他扩展了交际范围。“上课时周围都是新闻业的从业人员,对找工作以及吸收好的经验很有帮助。”他通过这次提升学习认识了很多老师,为以后当记者做采访写稿件开了便捷之门。
新闻业很辛苦,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缩
在完成学业后,他并没有马上投入工作。为了进入更好的平台,他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参加各种面试,了解新闻媒体业面试官的要求,并在面试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达到他们的要求。这一路艰辛万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任何可能性,总有一天会获得认可与回报。因为那一年就业形势尤其是纸媒深受网络媒体与手机电子报的冲击,形势不乐观,但也因为他的努力与一定面试经验的积累,他成功被《上海老年报》看重并录取。“现在回想当初,面试真的太重要了。因为失败过很多次,有很多经验,也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这次面试就避免了之前很多次的不足,基本一拍即合。在面试中,跟很多研究生本科生同台较量,你就知道该去做些什么了。”
新闻业的艰辛众所周知,怎样才能突破重围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除了日积月累的经验外,还要靠不放弃的恒心。自己不找出路,谁也帮不了你。
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间,有很多采访任务,程峰负责的老年人生活这一块也因为话题太老旧、读者流失严重且找不到突破口,连续四个月没有完成指标。他很紧张很焦虑。当年主流报纸发行量都大幅降低,传统媒体行业走低,在巨大的压力下程峰的身体也感到不适。在一切都不顺当的时候,程峰还是选择了坚持。他开始每天晚上下班主动加班去老年社区与大爷大妈们聊天,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甚至参与他们的生活,获得更鲜活的资料。他因此认识了很多社区居委会的人员,为以后写稿找材料提供了便利。同时,在求学阶段积累的一些学校里的人脉在这时也被他巧妙地应用,他开始联系一些研究老年学的教授获得最新的调查数据,让他的报道既新鲜又准确,在他们报社开辟了科学严谨新颖的新闻稿作风。“那段时间连周六日都没有,但也乐此不疲,真正找到突破口找到方法后,以后都可以按着这个路子走就方便很多,重要的是开辟新路子。”
两个多月的奔波与辛劳后,曙光终于乍现。突破瓶颈后的他一路受到肯定,获得了报社以及市里的新闻报道奖。“现在写稿子,基本编辑一催稿,他一联系教授以及社区,基本两个多小时就能搞定。”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旦越过最困难的时期,就能走的更远路也更加宽阔。
今后还想继续求学,丰富自己
渡过困难期的程峰现在已渐入佳境。他总结说,从事新闻业也就吃一两年的苦头,当你能安稳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不要怠惰,绝对不能安于现状。在越发深入地了解新闻行业后他也变得更加谦虚平和,“要学的还是太多”。他不安于现状,想要实现自己的更高价值。他还想去学习去深造,想重返校园,想充实自己去拾回自己对文学和哲学的爱好,想要获得自己更全面的发展。他喜欢接受挑战,不放弃任何改变的可能性,“要时常看看自己还能不能越来越好,不能怠惰的安于现状,还年轻。”
现在站在十年这个节点往回追溯,当时再狂野的波澜现在也变为他心里的涓涓细流。谈到这十余年当中最难忘的经历,他对每次坎坷都记得很清楚,都很难忘,也是这些坎坷让他不断成长进步破茧而出。每一步都踏实努力,不曾后悔。学校生活是轻松愉悦的,但也不要沉迷其中因为那愉悦都是短暂的,而未来还很长。他热爱他的职业也是基于这份热爱才能如此执着如此拼搏。忘掉荣誉才不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铭记苦难方能力挽狂澜突破重围。
程峰希望学弟学妹们在3年的宝贵时光里务必以学业为重,万不能轻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了坚实的理论功底,方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多读点其它专业的书籍,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尽可能使自己在专精一门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有点“博学”的人才。此外,无论在学业还是事业上,都要“勇猛精进”,要向名校学生看齐,并且要做好在升学或就业战场上和他们竞争的思想准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之憾。(文/王倩)